转自: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数据分析管理平台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7_IVO9rHWA5yDOCRVES2hg
底栖动物是指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体底部的水生动物群,其中将不能通过500 μm 孔径筛网的类群称为大型底栖动物(macroinvertebrate)[1],其中,摇蚊科幼虫(俗名“红虫”)是最常见的底栖动物类群之一 [2, 3]。摇蚊科(Chironomidae)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昆虫纲(Insecta)双翅目(Diptera),目前已记录超过5000种,截至2005年我国共记录近 500 种,其中幼虫记录约195 种 [4]。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大生物地理区,几乎可以生活在所有类型的水体中,包括: 溪流、江河、湖泊、池塘、生活积水中等 [3]。
1、主要生物学特点
摇蚊幼虫形态主要为蠕虫状(图1),成熟幼虫体长2 – 60mm,大多数为10mm左右 [3]。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大部分种类胸部有3节,腹部9节[4]。其体色有红、绿、白、黄、褐等多种颜色,红色个体即其得名”红虫”的原因[4]。红色个体中含有血红蛋白,使个体呈现红色。摇蚊幼虫头部发育完全、骨化,并且完全外露,胸部第一节和腹部末节各具有一对原足。腹部末端具有肛管以及成对的尾刚毛台,尾刚毛台顶端通常具有成簇的尾毛。一些种类腹部后端还具有腹管以及侧腹管。
图1 摇蚊属(Chironomus)
2、主要类群
现行的摇蚊科分类体系包括11个亚科 24 族系统,目前共描述的种类约500 属5000 余种,其中智利摇蚊亚科(Chilenomyiinae)和阿福罗摇蚊亚科(Aphroteniinae)目前只记录于南半球,乌桑巴摇蚊亚科(Usambaromyiinae)目前仅在非洲分布;除了它们以及似蠓摇蚊亚科(Buchonomyiinae)外,其余7个亚科在我国均有分布。主要隶属于3个亚科:摇蚊亚科(Chironominae),长足摇蚊亚科(Tanypodinae)和直突摇蚊亚科(Orthocladiinae)[4]。
3、主要鉴别特征
摇蚊科幼虫的形态学鉴定主要根据头部的形态特点完成。三个主要的亚科头部特征如图2所示,表1总结了三者的主要区别,可以用于快速区分三者。头部中触角和口器的形态结构是主要的鉴别特征。触角的长短,节数,触角表面的环器,触角第二节对生的劳氏器都是很重要的鉴别特征。口器由上唇、内唇、上颚、下颚,下唇和后头区等组成,各个部分均可作为形态学分类的依据[4]。其中摇蚊亚科幼虫主要依据背颏板、腹颏板、上颚等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直突摇蚊亚科幼虫主要依据背颏板、腹颏板、上颚等进行分类,长足摇蚊亚科幼虫主要依据上颚唇舌、侧唇舌、上颚等进行分类。
图2 摇蚊科幼虫头部解剖结构示意图
(1)摇蚊亚科幼虫头部解剖结构示意图;
(2)直突摇蚊亚科幼虫头部解剖结构示意图;
(3)长足摇蚊亚科幼虫头部解剖结构示意图(唐红渠, 2006)
表1摇蚊科主要亚科幼虫的比较
|
背颏板 |
腹颏板 |
唇舌 |
摇蚊亚科幼虫 |
有 |
有 |
无 |
直突摇蚊亚科幼虫 |
有 |
不明显 |
无 |
长足摇蚊亚科幼虫 |
无 |
无 |
有 |
参考文献:
1.刘建康, 高级水生生物学. 1999,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段学花,王兆印,徐梦珍, 底栖动物与河流生态评价. 2010: 清华大学出版社.
3.王俊才,王新华, 中国北方摇蚊幼虫. 2011, 北京: 中国言实出版社.
4.唐红渠, 中国摇蚊科幼虫生物系统学研究, in 生命科学学院. 2006, 南开大学: 天津.